持续强降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灾害后会导致灾区食物供应短缺,食品安全风险增大,食品与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您和家人的健康。那么,洪涝灾害一旦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呢?
不能吃的食物
霉变或发霉的粮食
大米、玉米等受潮后易滋生黄曲霉毒素,该毒素耐高温,日常烹饪难以完全破坏,食用会严重损害健康。
死亡的动物或水产品
淹死的家禽家畜、死因不明、来源不明的鱼虾可能携带致病菌或毒素,食用后易引发中毒。
污染食品
包括未开封的包装食品(如饮料、罐头)、粮食(大米、豆类等)、熟食、超保质期的食物等。洪水可能携带细菌、化学污染物,即使密封也可能通过毛细现象渗入内部,食用存在极大风险;被水淹的生鲜食品不要吃,一律丢弃。
生鲜冷菜和未彻底清洗的蔬果
洪灾后卫生环境不佳,凉拌菜易受污染,食用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生食蔬果也可能沾染病菌,食用前需用洁净水彻底清洗并消毒,去除表面污物和潜在病菌。
注意饮水安全
可使用瓶装水或者经过卫生处理后烧开的水;密切关注水质变化,若发现水出现浑浊、异味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若使用热水器的水,宜将水温升高至60℃,并打开热水龙头放出热水管道内的滞留水,持续1个小时,以彻底清除热水管道内的被污染的水;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其周围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和粪便。
保持清洁
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
保持餐具和厨具干燥,及时清理垃圾,灭鼠灭蝇。
厨房环境要清洁:空气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内外清洁,洗碗布、抹布用后及时彻底清洗并经常更换,若被淹,要彻底清洗消毒,确保安全后再使用。
食物处理要讲究
01 生熟分开
在厨房操作中,要使用专用的刀具和砧板处理生食和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02 彻底加热
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一定要烧熟煮透,避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导致食源性疾病。
03 即做即食
当天做好的饭菜尽量当天内吃完,剩菜剩饭一定要冷藏,下一餐吃前要彻底加热。长时间放置的饭菜易滋生细菌,食用后可能引发胃肠不适等问题。
04 餐具消毒
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式,或使用消毒柜进行处理。避免用受污染的污水清洗餐具,确保餐具的清洁与卫生,降低病菌传播风险。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60℃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及时冷藏,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解冻,建议提前放冷藏室化冻或微波炉解冻,冷藏后再次食用前务必彻底加热。
洪灾应急食品储备
汛期或洪涝灾害期间,囤积或集中供应保障性食品时,应注意选择耐储存的食品种类和食材;要储备易保存、不易变质的食品;尽量选择定型包装食品(如方便面、压缩饼干、罐头等),少囤简易包装、生鲜食品等储存条件要求严格、保质期较短的食物;尽量将食物加盖存放在干燥的高处,做到防潮、防蝇、防虫、防鼠。
安全贴士
在洪涝等自然灾害面前,
保障食品安全是守护健康的关键。
生命安全无小事,洪灾后务必提高警惕。
来源: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