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img.png

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5-01-07 浏览次数:215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全面 建设 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大洼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赶超目标、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大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开创大洼加速发展新局面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开发开放和盘锦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围绕”,突出“三大任务”,狠抓“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提升“三化一业”发展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县域经济持续发展。2009年,我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44个县(市)第12位,在全国2001个县(市)中列141位。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实现16.5亿元,年均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实现37亿元,年均增长17.8%;农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11500元,年均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15540元,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93亿元,年均增长88.9%。提前实现“争十进百”奋斗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县域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发展任务,为实现“十二五”高起点开局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工业经济强势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逐步形成了以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为核心、以305国道和盘营公路为轴线、以各镇项目集聚区为补充的临海临路临市经济带的“一核一轴三带多园”产业发展格局和海洋工程、石油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及食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辽滨沿海经济区自组建以来,累计投资1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积扩大到306平方公里,34.6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实现“七通一平”,水城框架基本形成。签约入驻项目129个,计划投资总额达到1144亿元,宏冠船业、宝来石化、曙光产业基地、名嘉购物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产达效。2009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市向海发展的先导区。盘锦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盘锦晨宇工业项目区、田家镇高新技术产业园等15个市、县级园区和各镇项目集聚区,总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都已进入边建设、边招商、边投产的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定位清晰、差异发展、功能完善的园区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规划建设了占地100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重点打造重装备制造、专用汽车及汽车配件、轻工机械三大产业集群。五年来,通过狠抓“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企业运行”四个关键环节,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预计,2010年全县可实施项目500个,实际完成投资435亿元,年均增长94.7%;工业增加值可实现158亿元,年均增长51.5%;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0户,达到340户,年均增加59户;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分别实现5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0倍和5.1倍。

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水稻生产优质化、机械化,水产养殖设施化、精品化,棚菜生产标准化、基地化,畜禽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水稻单产、河蟹养殖面积、肉鸭及皮毛动物饲养量等项指标居全省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先后被确定为全省“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高效养殖示范县”等。把肉鸭养殖加工业作为“一县一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了以盘锦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的清水鸭业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力实施肉鸭养殖“倍增计划”,2009年实现养殖量3000万只,2010年预计突破6000万只,年均增加1140万只。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0家,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320个,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3倍和5.2倍。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旅游业作为牵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围绕打造“中国湿地休闲旅游名县”的目标,完善了“一带三区十景一城”的旅游总体规划,形成了红海滩湿地生态度假、辽河大辽河娱乐休闲、蛤蜊岗金滩踏浪、生态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览胜、地热温泉体验、到辽滨看海等旅游品牌。201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50亿元,相继被评为“辽宁省旅游强县”、“中国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和“国际旅游名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日趋繁荣,形成了以兴隆三百超市和鹤吉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县城商贸中心、以裕农农资百货连锁和鑫正超市为代表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随着辽宁汇美建材交易中心、居然之家购物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成使用,将使我县成为全市乃至辽西地区最大的休闲购物中心。启动了“温泉新都”建设,编制了《大洼县温泉城总体规划》,按照“一核多点”的布局,规划了十余个温泉项目。目前,皇家御品、湿地生态旅游温泉村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4亿元,强化了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城集中供热、统一供水、污水集中处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田家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单位”和 “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涌现出一批省级“绿化模范乡镇”和“绿化示范村”。相继实施了村屯美化、道路硬化、文体广场和新能源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累计实施城乡房地产开发面积600多万平方米,2010年全县开工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既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成为大工业尚未充分形成财政效益前的重要财源补充。相继实施了盘营公路拓宽改造、滨海公路、疏港铁路等一批重点公路铁路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出台并完善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案及让利于民的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完成了县城扩容改造综合路网、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贷款申报等前期工作,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各镇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建立了土地储备管理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以来,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和民生工程实施力度,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县各类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零就业家庭”等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全市平均控制数。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实现了“一乡一校”,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在全省推广,新兴中学办学经验得到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我县被确定为省级“双高普九”合格单位。“人才强县”战略成果明显,累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和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300余人。完成了全县各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工程,为各镇卫生院配备了微型巡诊车等设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新农合医药费报销比例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标准普遍提高,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县”、“农村中医工作达标县”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先后为1500多户农村特困户和受灾居民重建新房。投资1.3亿元,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受益人口达到20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进村入户,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县9个镇和9个村(社区)进入全省文化建设先进行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先后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县”。“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得到加强,连续六届蝉联省“双拥模范县”。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被列为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县。司法“点法下乡”和公安“三基”建设等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普法工作先进县”,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县”。信访工作扎实有效,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获得全省“信访工作贡献奖”。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几年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县。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大洼实现“争先升位”和“富民强县”的基础已经奠定,政策机遇已经拥有,发展框架已经初步搭建,体制机制已经初步理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我县也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大洼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为我县引进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提升产业层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以及盘锦被省政府批准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区、辽滨沿海经济区被确定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省级战略,给我县带来了分享国家和省优惠政策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发展战略以及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盘锦港开港通航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投用,为我县在加速吸引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聚集方面创造了更为明显的新优势。

更为强势的内生动力为大洼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长速度,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园区经济异军突起,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主导产业日益凸现,连续多年累积的发展基础,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同时,“十二五”期间还将有近200个超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启动,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必将拉动全县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更为明晰的发展思路为大洼加速发展指明了奋进的方向。确立了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围绕”,突出“三大任务”,狠抓“四项重点工作”的发展思路。同时,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积极应对全市区划调整,审时度势,着眼未来,确立了“三化一业”作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谋划了以“两城两区五园”为载体的空间发展构架。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和困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亟待发展;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约束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难,民生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发展全局,以“争先升位、富民强县”为目标凝聚发展干劲,以向海发展为引领牵动全域转型,以“两城两区五园”为载体优化空间布局,以“三化一业”为抓手支撑经济增长,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增强发展活力,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向海发展的桥头堡、转型发展的隆起带、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全省五强、全国五十强;剔除辽滨沿海经济区增长因素,位居全省十强、全国百强。

-―-――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51%(其中县域板块1200亿元,年均增长42.4%;辽滨板块1000亿元,年均增长67.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60.2%(其中县域板块53亿元,年均增长50.1%;辽滨板块100亿元,年均增长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其中县域板块3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辽滨板块5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8%。

-―-――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6.8:60.7:22.5调整为8:58:34;民营经济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80%以上;新兴产业比重逐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

-―-――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和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21.6%;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推进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类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

-―-――       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县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二、加快优化空间区域布局,推进向海全面转型发展

围绕全市实施“向海发展、全面转型,建设滨海新盘锦”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空间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用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发展要素,用园区化培植产业集群、搭建就业平台。

(五)加快推进临港经济区建设。充分利用辽滨沿海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及东北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和盘锦新港等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做好规划实施、土地调整、资金筹措、人才引进及机制创新等工作,扎实推进起步区动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专用汽车及汽车配件、重型装备、轻工机械制造、节能环保设备及临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临港经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成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向海发展的先导区。

(六)加快推进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建设。依托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和天下奇观红海滩,融合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个入海口旅游资源,调整度假区规划布局,整体谋划旅游项目开发。重点规划建设温泉度假基地区、生态花园城区和低密度利用区三大区域,建设以生态环境体验为核心,集旅游、休闲、度假、运动、疗养、商务、居住等于一体的红海滩湿地温泉小镇,努力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国际湿地休闲之都。到“十二五”期末,完成1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

(七)加快推进北部综合商贸服务区建设。以打造辐射全县乃至市区的商贸服务圈为目标,充分发挥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以田家镇为核心,以大洼镇、唐家镇为补充,以向海大道和305国道为“黄金走廊”,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昆仑大酒店等现有商贸服务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汇美建材中心、昆仑商厦、居然之家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高端商务、现代物流及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多样、拉动消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八)加快推进特色“五园”建设。按照“统一布局、资源共享、联动开发”的原则,统筹园区功能,提高承载能力,构建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双新(新立、新开)石油管材机械加工产业园、东风生物工程产业园、西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清水鸭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新兴石油配套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以扩大增量引领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使其成为具有较高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特色“五园”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九)加快推进大洼职业教育城建设。树立“城校互动”的发展理念,把职教城作为大洼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商贸、建筑、交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县乃至全市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聚集效应和社会功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办学特色鲜明、以产学研为主、辅以少量高级住宅的多功能现代新型城区。加快推进规划设计、土地划拨及资金筹措工作,着力打造省内乃至北方首屈一指的职业教育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到2015年,入驻各类职业院校及科研院(所)50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5万人以上。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43.6%。

加快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改造提升盘锦石油化工总厂、辽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洼石油化工总厂等传统石化炼制企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石油化工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石化产业集群产值到达300亿元。

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充分利用辽滨沿海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及东北雄厚的产业基础,以临港经济区为依托,加快推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汽车配件、节能电器、石化装备、医疗器械等系列产品,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加快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基地。立足盘锦晨宇项目区、双新(新立、新开)石油管材机械加工产业园和新兴石油配套产业园的基础优势,着眼为油田服务,重点发展石油管材、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及各种机械零部件,打造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机械加工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产业创新发展。以高翔深海管道、天琪医疗器械及辽宁世宝恒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

(十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优势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到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4.1%,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粮食、畜牧、水产、蔬菜及食用菌规模种养。加快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和质量,到2015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60万吨以上,落实水稻种植面积90万亩,优质稻种植率要达到100%。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一县一业”,重点以打造东北最大的鸭业集散地为目标,实施鸭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实现肉鸭养殖量2.3亿只以上。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突出养大蟹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河蟹及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到2015年,全县大蟹养殖面积达到50万亩。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蔬菜保护地面积3万亩,新建设施农业小区600个,建成三大生产基地,形成辽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粮食、畜禽、水产、疏菜及食用菌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六合集团、辽宁鼎旭、光和水产等为龙头,加快推进盘锦六合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等加工基地规划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抓住企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两大关键,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积极推广“公司加基地”、“协会加农户”、“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到201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00家,其中要打造一定数量的国家级龙头企业。

(十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坚持“举湿地旗,打温泉牌,走休闲路”的发展战略,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一带三区十景一城建设。规划建设沿新兴、辽河、渤海、大辽河、东风沿线的河海风光旅游带,东部乡村休闲历史文化旅游、西部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和中部湿地养生综合旅游三大功能区,以及大洼镇(田家、唐家)综合服务、王家侨乡、新兴(清水)综合农业、赵圈河红海滩、二界沟现代渔村、田庄台民俗商贸、西安乡村度假、平安民族风情、东风将帅故里、新开(新立)矿区休闲等十大景区和大洼温泉城建设,不断开发升级旅游产品,加快交通通信、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力打造“中国湿地休闲旅游名县”,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接待能力达到8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20亿元。

(十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服务业集聚区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宽领域。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完善服务业发展布局,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10亿元,年均增长47.6%。

加快建设县城核心商贸服务区。重点规划建设南起旭东村,北至春江街的南部组团功能区,以兴隆三百、紫澜门温泉酒店、鹤吉市场等为辐射,重点发展大型商贸、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县城核心商贸服务区。

加快建设临港物流配套产业区。借助辽河特大桥建成通车、盘锦港正式开港通航、向海大道全线贯通等有利契机,依托临港经济区加快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上下游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培育专业性服务集聚区。

加快建设沿路(沿河)经济带。向海大道、305国道沿线,以田家、大洼镇、王家、二界沟、田庄台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级酒店、会展中心、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交易中心、高档洗浴、大型地产及商贸物流、临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兴于快速干道沿线,以新开、新立两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及商贸服务业。大锦线沿线,新兴、清水重点发展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等旅游业和以水泥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大南线改造升级的有利契机,唐家镇要加快规划建设沿线商住地产开发项目,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东风、西安、平安要依托大辽河沿岸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沿河经济。

(十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新36条”和国家及省、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和门槛限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及金融服务领域,使民间资本有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新的发展空间。要把中小型企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就业和高附加值的小型企业为导向,实现“国富”向“民富”的转变。加快推动民营企业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创意驱动型转变,鼓励民营企业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实现自身转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要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65.7%,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0%以上。

(十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对外开发开放先导区

坚持以辽宁沿海开发开放为牵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发战略,打造对外开放先导区。继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引资与引智并重,面向大国企、大外企、大民企,围绕产业链条确定招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立足全面提升“三化一业”发展水平,坚持工业项目引资与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益事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引领与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并举,不断策划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开展主题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专业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更大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鼓励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出口。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与营口港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宁西部城市群联动,加快发展临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面向环渤海、京津唐和东北腹地,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50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出口创汇实现20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项政策,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县城扩容改造、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和发展区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率先突破。

(十六)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新县城建设。按照建设“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新型现代化城市目标,加快县城“内改外扩”建设进程,扩大县城总体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以湿地温泉为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县城。继续完善城镇路网建设,加快实施县城珠江街、大南线等路(街)和大南线东湖桥、珠江街桥等桥梁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提高给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完成大伙房水库引水工程、6万吨水厂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工程以及垃圾处理收运系统建设。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集中供热、集中供燃气覆盖面,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运河公园、森林广场、平面休闲广场及西湖森林广场建设,提升县城城市品味和形象。加快县城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加快实施县内高中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拉动县城人口集聚和配套产业发展。全面启动“温泉新都”建设,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中国北方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县城建成区要扩大到31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0万人以上,达到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成为全市向海发展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成为盘锦母城、辽滨水城之间的重要隆起带。

(十七)加快推进新市镇及重点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推进的原则,以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加大城乡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的统筹力度,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体制创新,加快新市镇及重点镇建设步伐。重点推进以新开镇为中心,融合于楼地区和以西安镇为中心,融合平安镇其他区域的新于、西安两个新市镇建设;以新立、新兴和赵圈河镇为中心,辐射相邻区域的三个重点镇建设,加快构筑新的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重要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统建共享。要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提高各镇综合实力。制定并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镇冲刺全省百强(乡)镇,带动辐射其它镇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田家、大洼镇在全省(乡)镇中的位次要不断前移,全县至少还要有三至五个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

(十八)加快推进临港生态新城建设。以加快建设辽河右岸、古镇历史文化产业基地为载体,深入挖掘田庄台古镇文化,整合历史脉络、文物、老民居、老街市、宗教寺院及传统饮食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复建步伐,重塑“千年古镇”新形象。依托悠久的辽河文化和民俗风情,突出两千多年的明清和宗教文化优势,高标准规划布局、高层次设计精品,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集生态、旅游、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生态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产业为牵动,促进商贸、旅游及房地产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临港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期末,新城建成区要达到2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万人。

(十九)加快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业市场秩序,优化房地产开发格局,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规划管理,强化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制度,统筹发展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加快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城南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以县城和各镇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新开发面积要达到1300万平方米以上,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平方米。

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开发开放新优势

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争先升位”和“富民强县”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建成功能完备、保障有力、支撑力强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二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加快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内各园区及项目集聚区起步区要全部完成“七通一平”,满足企业入驻和使用需求,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先导区。

(二十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盘锦向海发展、沿海与腹地互动原则,科学谋划港口、公路、铁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构建畅通沿海、连接内外、衔接顺畅、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对外交通道路建设,积极推进盘营客专铁路、疏港铁路建设;加快实施盘海营高速公路大洼出口改造、西安—台子前高速公路、二界沟—大辽河段滨海路新建工程;规划建设盘锦北站至辽滨沿海经济区轻轨工程;着力推进中华路延伸、疏港公路、大南线和库二线扩建工程,改造提级新平线、新安线。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建设,适时启动屯通油路工程,加快推进305国道台子前互通式立交桥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建设苇海观光路、绿水湾旅游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园区路网连接,方便各园区原材料互补及对外产品运输,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全面做好公路养护,营造畅洁绿美的交通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和完善县城公交系统,规划建设大洼镇和田庄台镇客货有型停车场和西安、圈河、唐家、东风及新立五个四级乡镇客运站,开辟、恢复九条客运线路,建设临港交通物流中心,合理布局惠及全域的维修保障带,努力提高全县客运、货运及港口吞吐能力。

(二十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辽河(大辽河)堤防工程、海防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实施大型灌区改造续建、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积极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保护及水利移民工程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六、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力争进入国家级生态县行列。

(二十三)加强湿地保护。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建立、完善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大洼区域的监控系统、监测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合理养育、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

(二十四)加强绿网建设。加快城乡主干道沿线绿化生态走廊绿地建设,实施河滩地、农田林网、村屯和县城等绿化工程,树立大洼田园城市形象。结合地块改造和道路、景观工程,建设公园和街头绿地。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8.5平方米,全面完成城乡绿化任务。

(二十五)推进环境治理。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区美化、亮化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抓好城乡污染治理,建立城乡一体的垃圾集中回收及处理系统和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全部实现100%。

(二十六)强化节能增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要求。

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以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和辽滨沿海经济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和动力源泉。

(二十七)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网上审批业务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培育和规划发展行业协会、学会、社团法人、中介、咨询服务等社会组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乡)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重点园区及各镇项目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宗旨,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管理权限,充分激发各园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十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要达到八家以上。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二十九)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原则,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

(三十)深化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十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镇财政分税体制,理顺(乡)镇事权与财权关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城市优质的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组建和规范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担保体系。

八、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坚持以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十二)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十二五”时期要有大幅度增加。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0元。

(三十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善就业条件,优化创业环境,努力降低失业率,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健全和规范城乡统一、运行有序、管理科学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机制,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就业援助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新增就业要达到5万人。

(三十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大限度覆盖全县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各类人员要达到10万人。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参保缴费人数要达到95%以上,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和引导集居县城和中心镇的农村居民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保证职工在企业破产后重新寻找就业岗位时生活有着落。继续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全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贫困户土危房改造力度,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十二五”期间,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5万平方米,解决1000户居民住房,改造贫困户土危房1500户。

(三十五)全面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大洼县高中和职业教育城规划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事业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5%,文化工作迈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救助、疾病防控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县医院迁址新建,改善就医条件。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平均期望寿命不低于74岁,医疗单位拥有床位800张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300人。加快建立镇、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一场三馆一中心”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规范人才市场管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提高民政行政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优抚群体、三孤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确保男女两性平等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全面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三十六)加强社会管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监督机制,加快法制政府建设。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预防、预警和应急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国防动员、交通战备等工作。

新的形势蕴含新的机遇,新的目标激发新的动力。“十二五”规划是我县 全面 建设 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大洼进程中的重要行动纲领。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励志图强,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 建设 小康 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 没有了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大洼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33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901302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102000041号

联系电话:0427-3530118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