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img.png

重要的“1.5度”控温线

发布时间:2019-01-21 浏览次数:520

     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48次全会发布《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框架下,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1.5℃的影响及相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特别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升高了1℃,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最快的话,12年后就会升温1.5℃,这个时刻最晚也会在2052年来临。届时影响的不只是北极,还有珊瑚、渔业、粮食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这样的结论一出,引起国内外政府机构、组织和私营部门等的广泛关注。能否守住“1.5度”控温线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黄磊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能否守住“1.5摄氏度”这根控温线,对今后数十年的地球生态系统和许多人而言可谓“生死攸关”。联合国这份报告显示,在全球气温升高1.5摄氏度的情况下,世界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将比目前的高温增加3度,北极在本世纪就可能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形,现存70%到80%的珊瑚礁也将消失。
 
       全球升温1.5℃和2℃对不少人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在科学家看来,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天壤之别。0.5℃的差别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对人类而言,风险同样不容乐观。与升温2℃相比,将升温控制在1.5℃将能在2050年前避免几百万人暴露于气候风险而导致的贫困;能让全球人口中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紧张的比例减少一半。比如在升温1.5摄氏度的情况下,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比1986-2005年的平均水平上升0.26-0.77米,比升高2度时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要低0.1米。0.1米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差异,它意味着如果以2010年的人口基数计算,将有多达1000万的人口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全球气温上升并不意味着全球“均匀变暖”。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容量差异很大,所以一般来说陆地升温幅度要比海洋大,而陆地的中高纬度地区又比低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大。报告显示,陆地上极端温度的变化幅度要高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幅度,例如高纬度地区的极端低温在全球温升1.5摄氏度时会上升4.5摄氏度,在全球温升2摄氏度时会上升6摄氏度,“这意味着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会更高。 
 
       此外,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气温上升还可能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日援引《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论文称,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与精神健康问题的增加有关,“过去五年,平均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都会导致精神疾病更为普遍。”报道称,妇女和穷人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如果政府和工业界不能做出迅速反应,“压力和绝望”将会出现得越来越多。因此,当升温从1.5℃进一步发展到2℃,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对全人类而言存在巨大的风险。
 
    升温控制在1.5℃之内,就要求土地利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城市等行业和领域进行“快速且深远”的转变。同时,电力领域正在转型,风电和太阳能正在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的转型将激发其他行业的转型,从而实现零排放或者负排放。


foot_img_01.png

主办单位:大洼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33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1901302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102000041号

联系电话:0427-3530118

foot_img_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