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大洼 >动态要闻

大洼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大洼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9.1万吨,其中水稻产量为57.2万吨,总产和单产创造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取得如此硕果,极大地增强了大洼县再夺丰收的信心,为农民致富添喜,助力大洼经济发展。

政策激发干劲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2010年以来,为更好的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大洼县开展了水稻种植保险工作,确保了农户在种植水稻中,遭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损失能及时得到补偿。新开镇村民林旭发今年种植的20亩水稻出现枯黄、稻粒脱落等状况,随即向镇政府汇报情况,打电话报案理赔。经县农经局专家、保险公司人员、村镇干部共同勘察,确定林旭所种植的水稻全部绝产,绝产原因属于水稻种植保险范围内,全部手续办理结束时,保险公司将向林旭支付相应的理赔金。林旭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农民种水稻,还能上保险,种田有依靠,我们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3.88万亩,总承保面积61万亩,承保面积83%。

作为“盘锦大米”的主产地,大洼县始终认真贯彻国家的惠农政策,逐年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激发了农民耕种热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大洼县对种粮农民的补贴高度重视,每年发放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持续增加。

科技创造奇迹 专家产量变农民产量

增产,从一粒稻种开始。扩大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是大洼县实现粮食产量增收迈出的第一步。今年,大洼县加强攻关,选取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销路畅的多个水稻品种,聘请专家进行食味值和抗倒伏性测试,最终确定了盐丰、辽星两大系列为主栽品种,全县种植面积73.88万亩,达到100%,保证了用种安全。

“好种出好苗,秧好半年粮。”大洼县充分挖掘优质水稻增产潜力,在培育秧苗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技术,实现了早育秧、育壮秧、低成本、省土地、促增产的目的。仅2013年,全县在省政府、省农委的扶持下,新增大棚育秧1050栋,共计面积73.5万平,加上原有的大棚和部分软盘育秧,全县机插秧达6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1%。

平安镇农民徐广明种植了50余亩水稻,今年每亩增产60余斤,当身边的人向他“取经”时,他说:“我家的稻田有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就是测土配方肥料。”今年,农业技术人员对徐广明家的耕地进行土壤测试,在掌握了土壤肥力状况后,给出了配比合理的氮、磷、钾专用复合肥料。徐广明说:“过去以为化肥施的越多越好,现在知道那是浪费,按照配方施肥,不但省了钱,这粮食产量还更高了!”近年来,大洼县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面积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0%,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更减轻了过度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机械化加培训 彰显现代大农业风采

大洼县将推广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多措并举,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化。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掌握国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补贴资金,在两年的时间里为广大农民累计争取资金1亿多元,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农机的积极性,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今年,全县新增收割机300余台,收割机总量达到720台,比去年增加70%,使用农机收割水稻48万亩,农机收割率69%,对比人工收割每亩平均节省130元,直接促进县域农民增收6420万元。同时,对全县60万亩耕地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目前,大洼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已位居全省前列。

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让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了“体面劳动,幸福生活”的目标。可由于农民技术水平有限,要游刃有余的驾驭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机械还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大洼县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普惠制就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方式,举办插秧机、收割机操作维护等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1万人次。在今年插秧季来临之前,多家涉农单位在唐家镇邓家村田间进行实地机械插秧教学,7台不同型号的插秧机由厂家指导员、基地教练员带着学员在田里实地操作,吸引上百名群众前来围观。唐家镇村民李钰说:“他们在田地里学的起劲,我们在旁边看着眼馋,再有这样的培训我也要来参加。”除了加强农机手技能培养,大洼县还组建了14个机防队,提高全县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现有机防手近1500人,防治面积达73.88万亩。

迎风展望,大洼县粮食总产记录再次被刷新,夯实了干部群众稳粮、增粮的能力和信心。如今,随着一项项粮食增产计划的落实,在大洼这片水稻的金色丝带上将唱响一曲曲丰收赞歌。

                                  (张 乾 刘一文)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大洼县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掀新热潮
下一篇: 大洼县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照亮农民幸福路